学科建设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学科

土木工程学科始建于1960年,1981年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获评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拥有8个完整的二级学科体系,其中结构工程学科2007年获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在2013、2017年度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列第8和前5%,2017年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7、2022年土木工程学科分别列入第一轮、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目前,学科有全职专任教师157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了100%,52%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20%教师具有海外博士学位。全职专任教师中有中国/海外工程院院士4人(含外籍1人),海外高端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四青人才12人、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目前本学科有国家自然学科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和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0支。

学科拥有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各1个,有土木工程北京市创新实践基地1个,参与工程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和土木工程北京市一流重点建设专业。“十一五”以来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00余名,其中4篇论文获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含提名),2篇论文获评全国行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余名研究生获国际学术奖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9项。

“十一五”以来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5项,国基金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级重点课题48项,面上与青年基金项目229项,竞争性科研到校经费超过10亿元。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牵头单位4项),出版著作40余部,主编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10部,获国家发明专利902项(含国际发明专利8项)。

学科积极服务国家及北京市重大工程建设,包括京-雄高速装配式高架桥、北京新首钢大桥、北京/石家庄等强震区地铁工程建设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100余个重要城市功能区的综合防灾规划;参与完成2022年延庆冬奥会基础设施建设及智慧管理、南海岛礁低能耗建筑落地示范,京津冀、北京副中心地表水水质保护、天津生态园建筑二次供水安全保障系统研发等。

学科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及工程技术中心8个,共建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设备总额已超过2亿元,其中,万吨级多功能电液伺服加载试验系统、9+1台阵系统、大型地下工程综合模拟试验平台(6m×6m×10m)、机械破岩试验平台等系自主研发的特色设备,多项试验装置为国际先进或独有,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的试验任务。

目前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以及中国建筑学会村镇绿色建筑综合防灾专业委员会、BIM应用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挂靠本学科。本学科教师兼任了国际生命线与基础设施地震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壳体与空间结构协会执委、亚太地区地震和火山活动风险管理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等国内外学术职务。

本学科教师还作为政协委员就国家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治理国家政策制定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案被确定为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重点提案,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地震局等相关国家部委的关注和重视;作为雄安新区地震安全性分析、用地适宜性地震问题研究专题工作技术负责人及咨询专家、科技部绿色宜居村镇建设总体专家组成员等,为雄安新区、新农村建设等提供技术保障。

1、学生科技作品展示

2、全国优博及行业优博证书

3、牵头国家奖证书


4、试验平台图

5、典型社会服务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