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个人简介
张建伟,男,1971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1991年华北理工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大学毕业,2001、2004年北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2006年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深圳市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出站,2013年日本神户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检测与试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全国村镇综合防灾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混凝土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体系、再生混凝土结构理论与技术、工程结构抗震等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发表期刊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参编国家行业/团体标准3部、北京市地方标准3部。
课程教学
本科生“混凝土结构”课程群负责人,研究生“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课程群负责人,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育人团队核心成员。主持北京市及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6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多篇,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高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奖工作案例类一等奖1项,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科研项目
(1) 装配式再生混凝土构件制备及结构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07-2021.06,负责人。
(2) 可恢复功能高强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01-2025.12,负责人。
(3) 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梁柱构件受力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01-2020.12,负责人。
(4) 带斜筋的单排配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01-2017.12,负责人。
(5) 钢管混凝土边框多重组合剪力墙结构抗震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9.01-2011.12,负责人。
(6) 既有建筑震损机理与剩余抗震能力评定方法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题,2020.01-2023.12,负责人。
(7) 村镇再生及生态材料建筑防火关键技术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题,2014.01-2017.12,负责人。
(8) 可恢复功能高强再生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机理研究,北京市教委-市自然基金联合资助项目,2021.01-2023.12,负责人。
(9) 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机理研究,北京市教委-市自然基金联合资助项目,2017.01-2019.12,负责人。
(10) 可恢复功能再生骨料底部框剪砌体结构抗震减灾机理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08-2025.07,负责人。
荣誉和获奖
2017年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2016年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新型组合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理论与技术”,排名4/10。
2021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大型复杂高层建筑组合结构高效抗震体系及关键技术”,排名8/15。
2020年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大型高层建筑高性能组合结构抗震理论与技术”,排名10/15。
2015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复杂高层建筑高效抗震结构体系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排名9/15。
2014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多筒超大转换平台高层建筑组合结构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排名14/15。
2017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再生混凝土高效利用及结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排名4/12。
201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村镇建筑抗震节能结构体系与成套技术”,排名10/10。
201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大型复杂高层建筑高性能抗震体系及关键技术”,排名7/10。
主要论文论著
(1) Jianwei Zhang, Man Zhang, Xiao Liu, Xinyi Tao, Wanlin Cao.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esilient shear walls using high strength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J].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2, 52: 104477.
(2) Jianwei Zhang, Xinyi Tao, Juan Liu, Hongying Dong, Wanlin Cao.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emi-precast high-strength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columns with high-strength reinforcement[J].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2, 45: 103528.
(3) Jianwei Zhang, Juan Liu, Deli Zhang, Xuanming Huang. Hysteretic behavior of high-performance frame-shear wall composite structure with high-strength steel bars[J].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2, 45:103416.
(4) Jianwei Zhang, Xinyi Tao, Xiangyu Li, Yunyi Zhang, Yujun Liu.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ond behavior of confined high-strength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 2022,315 : 125636.
(5) Jianwei Zhang, Juan Liu, Xiangyu Li, Wanlin Cao. 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fiber-reinforced high-strength concrete mid-rise shear walls with high-strength steel rebar[J].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1, 42: 102462.
(6) Juan Liu, Jianwei Zhang(通讯), Xiangyu Li, Wanlin Cao. Cyclic behavior of damage-controllable steel fiber reinforced high-strength concrete reduced-scale frame structure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1, 232: 111810.
(7) Jianwei Zhang, Xiangyu Li, Cheng Yu, Wanlin Cao. Cyclic behavior of high-strength concrete shear walls with high-strength reinforcements and boundary CFST colum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21, 182: 106692.
(8) Jianwei Zhang, Xiangyu Li, Juan Liu, Wanlin Cao, Cheng Yu. Seismic behavior of composite shear walls incorporating high-strength materials and CFST boundary element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0, 220: 110994.
(9) Xiangyu Li, Jianwei Zhang(通讯), Wanlin Cao. Hysteretic behavior of high-strength concrete shear walls with high-strength steel bars: experimental study and modelling[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0, 214:110600.
(10) Jianwei Zhang, Xiangyu Li, Wanlin Cao, Cheng Yu. 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tube-reinforced high-strength concrete composite columns with high-strength steel bar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9, 189: 565-579.